![](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11062b_9f421918574743b48202cb0dacbd77d4f000.jpg/v1/fill/w_1920,h_1080,al_c,q_90,enc_avif,quality_auto/11062b_9f421918574743b48202cb0dacbd77d4f000.jpg)
Create x Solve - Design x Space
Fulin Tsai
●歧視
是針對特定族群的成員,僅僅由於其身份或歸類,而非個人特質,給予不同且較差的對待。歧視總是以某族群的利益為代價,提高另某族群的利益。 「汙名」是一種態度或信念,「歧視」則是基於這種態度或信念所產生的行為。當個人或組織基於汙名而不正當奪取他人的權利和生存機會時,就是歧視。歧視可能會導致排擠或邊緣化,奪取權利,如獲得公平的居住條件、工作機會、教育及充分參與公民生活。但歧視本身可以使信任者之間,做最有效率的媒合,而與不被信任者做最有效率的分離。
-------------------------------------------------------------------------------------------------------------------------------------------------------------------------------
1.性與性別
●歧視的種類 (對人)
-
●性別歧視
由於性別而導致的歧視。
●性別認同歧視
任何人因為本身的性別認同(跨性別、雙性別、泛性別、無性別)而受到歧視及不公平對待。
●性身份歧視
任何人因為本身的原有的性別與本身非性徵上的外表在某時代或風氣的界定不相等而受到歧視。
●性傾向歧視
2.家庭
-
●家庭崗位歧視
由於一個人在家庭中所負的責任和崗位而所受到歧視。
●家庭組成歧視
包括單親家庭、隔代教養家庭、同性組成的家庭等等,特別是由於父母離異形成的單親家庭,在婚姻、工作等領域受到歧視。
3.身心障礙歧視
-
一個人由於自己的身體殘疾、疾病而受到歧視。殘疾不限於肢體損傷。對於一位精神病康復者的歧視,也歸入殘疾歧視。
4.疾病歧視
-
罹患、疑似罹患傳染病的人,或甚至只是疑似接觸過病患者的,都會面對強迫隔離或社會排斥的情況。然而,一些疾病根本不會於社交場合中傳染,一些疾病的傳染性相當不明,但在無名恐懼之下,即使有關歧視的基礎並無確實科學根據支持,有關人士很容易受到不公平的歧視。
6.地域歧視
-
7.族群歧視
-
對居住於同一地域但來自不同地區或文化背景有差異的人歧視。
8.信念歧視
在合理的情況下,實踐一個人或一群人的信念,而在法律上及工作上都不予歧視,反而應當鼓勵,以顯示社會多元。然而,有部分宗教信念或政治信念是具歧視性或反人權的,社會人士針對實踐歧視性與反人權信念而作出反對或敵視,很可能屬於合理歧視的範圍,或者說,不屬於歧視的範疇。
-
●宗教信念歧視
任何人若因為其實踐其宗教信念而受到不平等的對待,或者沒有得到應得的安排,即屬宗教信念歧視。
●政治信念歧視
任何人若因為實踐其政治信念或政治良心而受到不平等的對待,或者沒有得到應得的安排,即屬政治信念歧視。政治信念歧視與為保護「民主社會所需的社會秩序」的合理歧視並沒有明顯的界限。
9.外貌與身體
-
●年齡歧視
由於年齡而導致的歧視。例如僱主會因為面試者過於年輕,認定其沒有經驗而拒絕聘用;或相反地、因為面試者年紀過大、認定其辦事不迅速而拒絕聘用。
●體型歧視
對於身高較高或較矮、體態比較肥胖或纖瘦、女性胸部巨大或較小、男性性器官較小等皆有歧視。通常,對矮個子的歧視較高個子來得多。
●脫髮歧視
對於禿頭的歧視。
●相貌歧視
當容貌不被眾人接受時,例如天生、傷疤、胎記等各種原因招到的歧視,在現今依然非常嚴重。
●刺青與妝扮
一部份的人對於有刺青、特殊的飾品、奇裝異服、濃妝豔抹的人投以異樣眼光。
●天生頭骨型態歧視
某一種天生頭骨型態族群去歧視另一種天生頭骨型態的族群。
10.其他
-
●談談除了人之外,對於空間的歧視
本文轉載自地理眼GeogDaily:侯孟秀 那些空間背後的故事:《設計的歧視:「男造」環境的女性主義批判》
-
侯孟秀(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學生)
在一個濕冷的暗夜,遊民徘徊於街頭,有的在店鋪外頭來回逛蕩,等待接收打烊的門廊,有的在超市外頭尋覓紙箱,準備於已淋濕的公園長椅鋪床;在同一個夜晚,企業老闆甫結束了杯光酒影的社交晚宴,在酒酣耳熟之際,準備驅車返抵家門──飽覽城市裡斑斕燈火的高樓豪宅。空間是「社會建構」的,我們的建築環境空間安排,象徵出社會的樣態,亦反映了階級、性別和種族之間的關係,而空間可以助長某些人宰制他人的權力,甚至延續了社會上的不平等。
從文化地理之視角閱讀《設計的歧視:「男造」環境的女性主義批判》會別有一番風味。作者Leslie Kanes Weisman長期致力於建築設計教育領域,為紐澤西理工學院建築系名譽教授,亦是紐約女子規劃與建築學校的共同創辦人。這本書獲得美國ACSA創造成就獎(Creative Achievement),成為建築空間關係與女性主義的代表著作之一,主要探討各種空間裡,複雜的社會權力關係在空間中交錯與展現,作者剖析、解釋建築是如何地被設計與使用,而這樣的成果又是怎樣強化社會中不同成員所掌有的社會位置。由於當今父權宰制了空間的配置,作者期待喚起與提倡女性支配空間的權利。
《設計的歧視:「男造」環境的女性主義批判》
二元對立
進入本書之前,這個概念值得你一探究竟──二分法(dichotomy),作者用以貫串全書,定義父權象徵世界的理論性空間工具。二分法將人們區分為富裕/貧窮、白人/黑人、年輕/老年、異性戀/同性戀、以及男性/女性等對立群體。這樣的概念在文化地理學中亦被提及,二元對立(binary opposition)辨明著主體與客體之關係,無論是白人/黑人、男性/女性或是西方/東方,這種標準(norms)/他者(otherness)的關係。作者提到,在每個情況中,某個群體被賦予權力與地位,而另一個群體被剝奪權力,淪為劣勢。因此,無論是二分法或二元對立,這兩者的概念是相通的,其目標皆在於塑造出「正常」以凸顯與「不正常」者之落差,以合理化剝削他者之行為。
象徵的女性
為什麼我們總是說「自然之母」、「投入大地之母的懷抱中」?何以「母」如此的女性形象被用以替代或象徵自然呢?作者提到,人們常將城市的隱喻與男人、文明連結,城牆屏障之外荒野的地景隱喻則連結了女人,被擬人化為女性、塵俗和野蠻。美國城市和郊區之間的二元對立可作為一淺顯易懂之例,人們傾向連結都市生活與文化到知識活動、權力、攻擊性、危險、有意義的工作、重要的世界事件,以及男人;而女性的郊區則是安全的、家庭的、寧靜的、接近自然的、無所用心的。
自然常被人們視為陰性的、母性、弱的、以及易被破壞的,在文化地理學中,強調了「自然」之意象如何被人們「再現」。再現(representation)是一種過程,意指使用語言和影像,為我們周遭的世界創造意義。人類的想像力塑造自然,形塑對於大自然的想像,亦即,上述提及的自然形容詞,其實是人們想像出來自然該有的樣態。而再現的過程往往不是客觀中立的,無法如實呈現(not a mirror image),常隱含某種程度上的意識形態1。
以再現自然(representing nature)為例,你是否曾看過相似的廣告──在一片綠海藍天之中,一位身著飄逸洋裝的女生在樹林間漫步,接著聽見:「徜徉在大地之母的懷抱中,純淨、天然。」為了讓消費者能夠無礙地將產品與自然連結,廣告使用了藍天綠海、女性等元素將自然再現出來,而「女性形象」便是人們以意識形態建構出對自然的想像(大地之母)而再現出自然的樣態。作者認為「開闢處女地」、「馴服土地」、「解開自然之謎」等用語說明了男人在隱喻上以其優越文明種籽,使自然的「處女地」懷孕,男人憑藉著天生的權力,脫離了自然之母,並且在道德上優於並統御自然之母,就像對待女人一樣,可為了己身利益而馴服並剝削他。
除此之外,女性的形象被廣泛地使用於象徵各種事物,作者進一步提到,若將身體政治連結上母親和母職,可激發強烈的保衛與效忠國家情感,例如國旗將我們對於家和母親的個人情愛、保衛與忠誠,轉換為國族國家之抽象政治理念的象徵乘載體,原本沒有定型的、非人的國族國家,就此轉變為人格化的母國與家鄉,並具現在國旗上。
身體空間與城市地景
你曾否想過,為什麼「對」的事物被稱為the「right」thing?在西方社會中,右邊代表著神聖且尊貴不凡2,左邊則被視為庸俗的、尋常的,作者解釋由於身體的右邊由左腦控制,以線性的、邏輯的、理性的方式運作;大腦的右半邊控制了身體左邊,以全面的、直覺的、接納的,以及情感的方式運作,社會重視前一組特質,貶低後者,於是,右邊被稱為男性氣概的,左邊則是女性氣質的。而這也解釋道,生來左撇子的小孩,學寫字時常被師長斥責改用右手,在男性主導的社會裡,使用左手成了偏差。在這邊,性別不平等被偏好右邊的社會用來設計,身體空間被作為男性滲透於日常生活的宰制社會手法。
除了左右邊與男女性的連結,身體前方亦象徵著光明、尊貴,身體後方則是陰暗、低微。此外,多數文化提到房屋時,視之為溫暖孕育的窩、庇護的子宮,房屋的形象往往與女人的身體、妻子的角色連結。相反地,「高度」則象徵著權力、優越和男性氣概,例如權貴購買最佳視野的房產、董事長辦公室位處企業大樓高層,透過自窗外眺望世界在腳下以確認己身的社會地位(「企業高層」這詞語雖指涉企業內部組織地位崇高的領導者或決策者,「高層」的使用讓我聯想到這詞語所代表的人們通常享有企業大樓高樓層的空間使用權)、都市內不斷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樓作為企業權勢地位的象徵。
文化地理學中,「地景」作為一個以理性的、有秩序的、設計的、和諧的角度來觀看世界的方式。新文化地理學認為人們以文化為媒介,以圖像來表現或象徵人類的環境並賦予其價值,為之建構意義,因此,地景本身是複雜的文化建構產物,所有的地景都是象徵性的,地景所象徵的社會往往再製出文化基準並樹立主流群體價值,而由於每個地景都有歷史的發展脈絡,地景往往是多層書寫的,可作為文本(text)般被解讀。
19世紀以來,不斷於城市裡邊冒出頭來的摩天大樓大規模地翻寫了城市地景,其聳入雲霄的筆直姿態,象徵著權勢、地位、以及男性氣概的頂峰,摩天大樓不僅是企業力量的展現,城市之間競逐全球最高樓以建立世界注目的焦點中心,人們無不爭先恐後地透過建造摩天大樓追求自我,透過獲取他人的眼光與認同以肯定己身之價值,書中以「建築男子氣慨」(architectural machismo)來形容這樣的摩天大樓競逐戲碼。作者提到,有史以來,垂直的建築結構都是作為神聖的男性氣概的圖像,並且無可避免地暗示了男性的性慾特質。摩天大樓的樹立,為人類的環境賦予了意義,社會建構的城市地景中反映出了父權社會的主流群體價值──權力與男性。
購物中心之於理想城市
絢麗奪目的水晶燈垂懸而下,光滑潔白的大理石地板完美的排列,映著七彩燈光的水柱隨著音樂起舞,購物中心就像城裡的百貨公司,他們都是一個全然受人工控制的環境,整個空間的人、事、物無不被完美精準地安排展現,他們被設計成產生幻影和奇想的地方,操弄著建築的設計並控制行人動線。然而,作者認為,購物中心與百貨公司不同之處在於,購物中心就像一個理想的「替代城市」,裡面提供著都市生活的一切便利與舒適,憑藉昂貴的價格嚇退窮人,且不提供會吸引少數族裔的風格產品,來維持一個純屬白人的世界,他是種族和經濟上同質的、文化乾涸的環境,它摧毀了社區的社會和經濟結構,購物中心其實是高級化的摧毀力量,將這地區的問題與低收入戶等驅趕到其他地方。我們或許可將如此的現象連結到「縉紳化」(gentrification),係指富有人士遷入較低階層的鄰里,將自身品味強加於空間,使新品味取代了長期居民的品味,鄰里一個接一個升級,小商店逐一被同質化的品牌連鎖店取代,有些變化讓連在居住多年的鄰里中自覺像個陌生人,而隨之而來的房地產增值,將衰落地區轉變為帶有歷史或時尚魅力的高檔鄰里。購物中心製造了夢幻理想城市,然縉紳化吞噬了長期居民擁有對該空間的主權,這是一種文化權力之展現,富人/窮人、白人/其他族裔如此的對立表露無遺,購物中心的存在乃是二元對立的完美體現。
迷思(Myth)是人們意識型態的投射與展現,其有一套隱藏的規則,然人們往往無法察覺其脈絡,例如相片所呈現的圖像往往被認為是無加工的、無媒介化的,應當能夠如實地傳達世界,然而,取景的角度事實上代表了攝影者的個人觀點,觀者若無法發覺,便落入了迷思的泥淖中。總體而言,作者以細膩的觀察剖析各種空間中權力的施展與體現,如公共建築(百貨公司、分娩中心、辦公室)等、公共空間(城市街道)、家庭空間、住宅設計等,擅長於稀鬆平常之處點出人們的迷思,讓讀者發覺到原來自己早已被意識形態羈絆住了,透過作者之提點,於平凡處思不凡,將可更為敏銳地觀察性別、種族與階級之間既存的不平等窘境。